实验报告23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1实验物镜1。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;2.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;3.观察光的等倾干涉现象和掌握波长的方法;4、掌握差分法处理数据。II 实验仪器HeNe激光器、扩束透镜和迈克尔逊干涉仪III 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学系统如图所示。它由分光镜G、补偿板H、固定反射镜M1和移动反射镜M2组成。M1和M2相互垂直,分束器和补偿板是一对材质和外观相同的平板光学玻璃,相互平行,分别与M1和M2形成约45度的夹角,分束器的不同次数造成的光程差。
4、 红外线得 特性是什么,它与一般的光线有什么不同红外 line是太阳光线中众多看不见的光线之一。它是由德国科学家赫胥黎在1800年发现的,也被称为红外热辐射。他用棱镜分解太阳光,在各种色带的位置放置温度计,试图测量各种颜色光的热效应。原来位于红灯外的温度计升温最快。因此得出结论,太阳光谱中红光之外一定有不可见光,为红外线。它也可以用作传输介质。
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,即波长为0.75 ~ 1.50μ m的近红外线;中红外线,波长在1.50 ~ 6.0μ m之间;远红外线,波长在6.0-1000 μm之间,真正的红外线夜视仪是光电倍增管成像,和望远镜的原理完全不同。它不能在白天使用,价格昂贵,需要电源才能工作。红外线的物理特性:具有热效应的强穿云能力红外线的治疗效果:红外线的治疗效果的基础是温效应。
5、 红外线的原理红外 line是太阳光线中众多看不见的光线之一。它是由德国科学家赫胥黎在1800年发现的,也被称为红外热辐射。他用棱镜分解太阳光,在各种色带的位置放置温度计,试图测量各种颜色光的热效应。原来位于红灯外的温度计升温最快。因此得出结论,太阳光谱中红光之外一定有不可见光,为红外线。它也可以用作传输介质。
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,即波长为0.75 ~ 1.50μ m的近红外线;中红外线,波长在1.50 ~ 6.0μ m之间;远红外线,波长在6.0-1000 μm之间,真正的红外线夜视仪是光电倍增管成像,和望远镜的原理完全不同。它不能在白天使用,价格昂贵,需要电源才能工作。【-0/线的物理性质】在光谱中,波长从0.76到4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,红外线为不可见光。
6、 红外的作用红外 line是太阳光线中众多看不见的光线之一。1800年由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发现,又称红外热辐射。他用棱镜分解太阳光,在各种色带的位置放置温度计,试图测量各种颜色光的热效应。原来位于红灯外的温度计升温最快。因此得出结论,太阳光谱中红光之外一定有不可见光,为红外线。它也可以用作传输介质。
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,即波长为0.75 ~ 1.50μ m的近红外线;中红外线,波长在1.50 ~ 6.0μ m之间;远红外线,波长在6.0-1000 μm之间,真正的红外线夜视仪是光电倍增管成像,和望远镜的原理完全不同。它不能在白天使用,价格昂贵,需要电源才能工作。【-0/线的物理性质】在光谱中,波长从0.76到4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,红外线为不可见光。绝对零度(-273℃)以上的所有物质都能产生红外行。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。医学红外线分为近红外线和远红外线两类。近红外线或短波红外线,波长为0.76 ~ 1.5微米,深入人体组织,约5 ~ 10毫米;远红外线或长波红外线,波长1.5 ~ 400微米,多被浅表皮肤吸收,组织穿透深度小于2 mm。
易衍射)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在0.01 ~ 0.40微米的辐射的总称,不能引起人的视觉。紫外线具有很强的粒子性,可以对各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,紫外线按波长分为近紫外UVA、远紫外UVB和超短紫外UVC。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穿透力是不一样的,紫外线的波长越短,对人体皮肤的伤害越大。短波紫外线可以穿过真皮,中波紫外线可以进入真皮。